新加坡《联合早报》于2月22日及3月22日分别刊载副总编辑王彼得先生的两篇大作:《老之将至,我的快乐我做主》及《我70多了,老板你还会请我吗?》 ,文中论述年长者的现实生活困境与百般无奈的心声,确实触动年逾半百老人的深层体悟与再三反思。
随著科技不断跃进,在马来西亚,我们也看到社会环境也日新月异地在变化,尤其是AI时代,许多年长者却因此感到格格不入、手足无措,比如说智能设备、数码支付、AI客服......对年轻人而言或许早已习以为常,但对许多银发族来说,却是步步挑战。
有时候,别说70多岁了,即使是50多岁的年龄,都会有一种“跟不上”的焦虑,这种感觉不只停留在生活层面,更延伸至心理状态,造成孤独感与无力感。而最让人无奈的,随著生活成本的压力,其实也有不少老人家,到了退休后,还是希望可以有个工作傍身,即使是从事简单服务性的工作也好,好让他们可以赚个生活费。
曾经有朋友询问,到底我们要做到多少岁才能可以好好安稳退休呢?对我而言,我是希望可以做到被社会淘汰为止,就是在身心状况还可以承担的能力下,依然是希望还可以有工作,这不仅是收入问题,而是感觉自己还有付出的价值。
其实,身边有很多之前高薪高职的年长者,都希望可以重返职场,但他们常因年龄、技能限制而四处碰壁,加上社会缺乏相应的包容与支持,那种孤独和失落感更是倍增,很多时候年长者并不是不想学习,也不是不愿工作,而是缺乏一个愿意给予机会的环境。
部分人士可能会认为,年纪都多了,为何不要好好退休享福呢?但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无所事事就是享福,很多人“人老心不老”,只要健康,只要还有热情,他们就值得被尊重、被接纳,毕竟,工作对一个人来说,不只是生计,更是尊严,是连接社会的一道桥。
举例来说,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老年人就业率引人注目。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的就业率达到25.2%,其中65至69岁组为50.8%,70至74岁组为33.5%,均创历史新高。 在日本的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常见到年长者在维持秩序、提供服务,体现了“活到老,做到老”的社会文化。
笔者在前往日本时,就常看到在日本机场,那些帮忙维持秩序、指引方向的工作人员,不少是白发苍苍却精神奕奕的乐龄人士,他们面带微笑,做事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地扮演著社会秩序中小小但重要的一环。
在我认识一位八十多岁的长者,身体健康,生活无虞,还有外佣照顾。她天天参加康乐活动,唱歌跳舞样样来,却依然希望找一份工作。“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不想等死”,她笑说:“能工作是福气。”
事实上,愿意工作的年长者,他们往往并不追求高薪高位,只希望继续被看见、被需要,他们不愿在日复一日的无聊中老去,而是希望在为社会尽一份力中感受存在,因此希望这个社会可以给予年长者一个机会,放下对年龄的偏见。即使对“乐龄”仍然要工作,这并非是“苦龄”,活到老,做到老,对年长者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可敬的坚持。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