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3日讯)座落槟城唐宁街、拥有逾60年历史的槟城中央邮政局(GPO),已于本月2日悄然关闭。
槟城中央邮政局自1962年以来一直在端姑赛益布特拉大厦(Bangunan Tuanku Syed Putra)营运。如今,门外张贴的简单通知告知公众,新设于光大(Komtar)大楼内的分局将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中央邮政局。
大马邮局发言人发言人向《自由今日大马》(FMT)表示,由于使用邮政服务的人数锐减,继续营运已不再符合成本效益。
撰写多本关于乔治市历史著作的历史学家马可斯兰登指出,这座邮局的关闭象征著一段横跨近两世纪的邮政传奇的终结。
他说,唐宁街曾经坐拥三座邮政大楼,分占街道三个角落,长期作为邮件、电报、汇款及政府事务的核心地带,最早可追溯至东印度公司时代。
据他介绍,唐宁街上的第一座邮局可追溯至19世纪中期,位置就在今日的汇丰银行建筑。
“到了1904年,新邮局落成于海墘街,与唐宁街及爱德华国王广场(King Edward Place)构成政府大楼群的一部分,该建筑部分在二战期间遭破坏。”
“后来,邮政服务一度迁至莱特街(Light Street)康华利斯堡(Fort Cornwallis)旁一座日军时代建造的货仓,并短暂充作中央邮政局约10年。”
马可斯兰登表示,在殖民时代,槟城在区域通信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为马来亚半岛服务,也代理苏门答腊等地的邮政事务。
“来自这些地区的邮件会先送至槟城,再分发至更远的目的地。”
他还解释道,即使是来自欧洲的信件,也常常先经槟城转运再送往新加坡。“你可以找到旧信封上印有‘槟城到新加坡’的邮戳,这清楚表明槟城不只是处理本地邮件,而是整个转运网络的一部分。”
“它不只是一间地方邮政局,而是一道门户。过去人们会守候船只靠岸,赶紧寄出信件。”
他补充,在轮船出现之前,一切运输全靠季候风,因此邮政活动也必须配合季风航期。
他指出,随著业务量激增,政府在筹建端姑赛益布特拉大厦时,特别为邮局预留空间,并于1962年6月15日落户现址。
根据1962年《海峡时报》报导,这座新邮局是当时大马最现代化的设施之一,设有高地板设计以便处理邮件、18个服务柜台、电报专区、两台自动售票机(为全国首创)及逾千个私人邮政信箱。
“内部装潢被誉为‘色彩交响曲’,堪称当时东南亚最现代的邮局。”
“到了1960年代初,邮件处理量已超过8万5000封,高于1955年的6万封,成为马来亚独立后日益成长的通讯与贸易网络的重要一环。”
该邮局也肩负储蓄银行(POSB)功能,服务广大民众,特别是在商业银行尚未普及前。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