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5日讯)今年正值大马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吉隆坡推动“儒伊对话”30周年,而配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起在大马展开3天国事访问,大马国际伊斯兰大学也将与中国国际儒学联合会签一份协议,在正式层面上推出儒伊学术交流。
美国佛罗兹堡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马海云认为,一旦儒伊对话学术交流做得成功,不仅是习近平访马的成果之一,估计往后会影响更多国家与区域,包括西方国家或也将加入到类似的跨文明对话交流。
他说,中国一直都有展开对儒伊汇通、儒伊文明的学术工作,近年来的研究工作更多,这建立在大家意识到中国周边有很多穆斯林国家,其次是随中国的崛起,周边国家也会去了解中国历史与儒家文化,而大马首相安华可说是第一个推进儒伊对话的外国领导。
马海云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称,截止目前,的确没看到其他国家领袖做这一方面的推动工作,因这需具备几个条件,包括有关的国家领袖必须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恰好安华有这一方面的背景,不单只是一名政治人物,亦是一名伊斯兰研究学者,与中国、美国、欧洲、中东学者做学术研究,对亚洲、西方文明都很熟悉,早期在吉隆坡也曾与新儒家学者杜维明展开伊儒对话。
他说,中东有很多穆斯林国家,但在跨国交流时,彼此谈的更多是发展、投资,不会过多关注文化学术上的交流,而安华的眼光看得比较远,此举对国内外都带来好处,对内是为了马来西亚国内和谐,在国际上则是促进两大文明或穆斯林世界与中国的对话。
“当你学习一个文明的话,最终的目的就是大家怎么样和谐共生。”
他也引述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所提的“文明冲突论”,并提到此理论实践起来的话,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相当是会有“新冷战”,但文明对话能够突破冷战思维。
在马海云看来,文明之间本来不会有任何冲突,引起冲突的是社会、政治、经济,但却通过文化和宗教的语言表达出来,某种程度上也是反制一些意识形态的冲突、政治经济的冲突。
他不讳言,西方世界当下有人在鼓吹“恐伊”(Islamophobia)、恐中症,在国际秩序动荡下,这种深度对话有助于巩固区域的关系,最后可能还能将这种对话升华,从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跨文明对话延伸至跟东盟、中东甚至覆盖印度洋地区的深度对话。
为此,他提到,大马国际伊斯兰大学校长奥斯曼峇卡有意将该大学国际伊斯兰思想与文明研究院(ISTAC-IIUM)打造为世界文明对话的研究所,这类的对话首先能直接消除对彼此的误解,其次是各文明之间在民心上可以更亲近,有促于各国与各族之间的和平共处,这样的话,才能保证经济、投资、社会发展及外交关系。
他说,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与安华提出的昌明大马理念契合,因基本价值观是提倡共荣、正义、和平,共荣,这适用于任何国家与区域,跨文明的对话不仅是对于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的提升而已,这类的高层次这种交流,以后也有可能延伸至与其他文明的对话。
郑和航海遗产面向全球文化交流平台
马海云除了是美国马里兰霜堡大学历史系教授,亦是郑和论坛主席,他专攻中国穆斯林民族和伊斯兰教以及中国-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他在2015年开始做郑和论坛经常访马,此次访马主要是参与国际伊斯兰大学举行的“印度洋文明对话:昌明大马、伊斯兰与儒家对话及郑和航海遗产"国际会议。
在本月初,国际伊斯兰大学举行的“印度洋文明对话:昌明大马、伊斯兰与儒家对话及郑和航海遗产”国际会议中,安华在线上主持开幕并发表演讲;马海云认为,安华当时在演讲中提到“昌明大马”理念与15世纪郑和航海精神一脉相承,皆以包容、合作与多元共融为核心价值,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这说明大马当下在努力将郑和航海遗产上升至国家、区域的层面,做成一个面向全球的文化交流平台,树立马来西亚的实力。
他说,不了解郑和远航对马六甲海峡带来深远影响的人,可能会疑惑其他国家为何要纪念中国将军郑和,但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的哥伦布并非美国人,而美国却有哥伦布日。
他提到,从历史考究与学术研究,郑和下西洋后,马六甲海峡才算是真正的被开发出来,因在这之前,东南亚跟印度的交流不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而是经过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Kra Isthmus),马六甲海峡因当时有面对海盗等安全问题,普通的商船不可能往那边走。
他补充,郑和下西洋也协助稳定马六甲王朝与周边的城市发展,促成这个国家的形成与连接、港口城市与跨境贸易的发展、人文交流。
他举例,在做实地研究时,他们发现印尼与马来族群常见的发酵食品天贝(Tempeh)是15世纪初,即郑和下西洋时带下来礼物,就是中国西北穆斯林向来都有在做这个食品,大家文化交流在时间长了以后,已分不清你我。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