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部长也将孩子送到英国的公立(实际上是私立)学校,如同一些有钱人的孩子。”马哈迪今日部落格撰文,如是表示。
他表示,大马的孩子都不应该到私立学校求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私立学校的学费都比较贵。
他表示,这种情况造成一种对比,即富人将孩子送到大马和英国的私立学校;而穷人只能将孩子送到本地的国立学校就读。
导致种族分离
他提到,除了因为在学校学习的语言造成种族鸿沟扩大外,如今还能发现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的分裂。现在,富人说的是英文,而穷人说的是马来文、中文和泰米尔文。同时,工作上也大多有利于会说英文的人。
马哈迪指出,针对上述情况的发生,各族群的语言民族主义者并没有做出抗议,如同他们在抗议英化数理政策般。
“马来语言民族主义者也帮忙推广在华文学校和公司中使用中文,马来父母也喜欢将孩子送往华文学校就读。就连砂拉越的土著也比较喜欢华校。”
他解释,这些都会导致种族分离,同时也将口说英文的富人和说各自族群语言的穷人分裂。“这也会造成国立学校的学生在现代科学和高级数学上知识的损失。”
马哈迪承认,虽然他都将孩子送到国立学校就读,但他的孙子确实被送到国内外的私立学校就读。“虽然他们(孙子)都会说国语,但他们接受的教育,却扩大了种族之间的差距,以及贫富之间的距离。”
联邦宪法无阐明
他提到,当大马在1957年独立开始,一直都对大马的教育存有一个清晰的理念,希望每一个大马孩子能到国立学校接受教育,学习官方语言,即国语。
“他们会了解,并贴近不同的人(种族),适应不同的文化,成为真正的大马人。”
马哈迪指出,当阿兹兹依萨(AziziIshak)出任教育部代部长时决定,所有学校都必须转型为国立学校,并以官方语言授课,这引起华社的反弹。对此,内阁随后决定,允许多源流学校的存在。
“但他们必需重新被命名,即改为‘国民型’。国民型的多源流学校会获得政府资助,国民型中学却获得政府的支持。”
他指出,这是一项政治决定,因为在联邦宪法中,并没有阐明这一点。
他表示,对此,造成不同种族的孩子失去了在一起成长的机会;马来人到国立学校、华人到华小和独中、而印度人则是到泰米尔小学。基于没有泰米尔中学,所以大多印裔学生都到国中就读。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