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风波让人民看到,涉及种族、宗教和王权元素的错综复杂因素,令问题陷入灰色泥沼中,荆棘满布。
虽然争议充满著宗教和王权禁忌,或不至于束手无策。关键在于,政治领袖缺乏勇气和前瞻性的魄力来解决这道难题,添加了马来人本身族群内部看法出现分歧,导致事件变得更为棘手。
2009年12月31日,当高庭法官刘美兰裁决天主教《先锋报》可使用“阿拉”字眼,裁定内政部禁用此字眼的决定无效及不合法后,激起千层浪。后来,上诉庭批准内政部上诉,裁定内政部禁止《先锋报》使用“阿拉”字眼没有违宪,并谕令该报不得用“阿拉”字眼。
穆斯林两种声音
原本可避免司法介入行政机构运作,却因某些原因把决定权交给司法定夺。过去4年,大马的族群关系与宗教和谐度,因政治事件而不断受到冲击。“阿拉”字眼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为各方争夺和消费对象。穆斯林社会出现两种声音,保守和开明群体,皆以各自本身角度诠释,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并形成尖锐的矛盾。
较后,雪兰莪统治者苏丹沙拉夫丁发布谕旨,禁止非穆斯林使用该词,加深解决的难度。在宪法下,伊教事务是隶属一州之首殿下的权限范围。
从事件发生迄今,雪州大臣丹斯里卡立未针对此事发表谈话,而首相也没有明确表明立场,在在反映出事件的棘手和两难。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昨晚度假回国后,今早在首相署常月集会上,首度开腔不点名回应此事。他尝试从大原则,大方向促请各造坐下来协商,针对种族和宗教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他呼吁,近期面对的挑战,不能情绪化,应该以成熟、对话、尊重法治精神寻对策。
今日首次开会的国民团结谘询委员会,除了公开表达对雪宗教局突击检查圣经公会及扣查300余本圣经的举动表示遗憾,认为不应重演之外,立场模陵两可。
不管是纳吉或卡立,政治修辞未能实际化解纠纷,没明确交代解决方案。政治领袖似乎静观其变,期盼自然冷却,才来收割果实。
由于政府没趁早解决问题,错过最佳时间,随著土权会与保守派的介入,伊斯兰党领袖也开腔表达立场,让问题变得益加棘手难解。原本属于宗教的阿拉课题,如今演变为涉及宗教、统治者、族群、朝野阵线和马来人左右翼的斗争。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