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清朝的满族为例,满族在入主中国以后,独享诸多特权,逐渐失去竞争力,在清末没落以后,遂沦为社会最贫困的一群人。
这名美国普林斯顿历史学博士指出,参照美国,各族裔群体可保存自身文化,但必须与社会互动合作;以不平等的方式排斥其他族群,并不符合普世价值。
“我认同林连玉所提倡的‘合作精神’;华人抵达这片土地,不可能排斥马来人。”
初次访马的王汎森,是受邀出席林连玉基金举办的“2013年度林连玉讲座”时,针对记者问及我国华裔群体日渐遭受边缘化的境况,如是表示。
林连玉基金学术委员会主任潘永强在致词时表示,林连玉于1985年逝世以后,后人成立的林连玉基金,以纪念林连玉本人。
他指出,“林连玉讲座”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专题讲座,主讲嘉宾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等。
此次也是第19届林连玉讲座,由国立博特拉大学高级讲师徐威雄主持。逾170人前来位于马哈拉惹路的林连玉纪念馆,现场座无虚席。
出席者包括:林连玉基金会副主席吴建成、常务董事姚丽芳、常务董事莫泰熙、马大中文系代表祝家丰、华社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缘端、华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许德法、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组长林渭德等。
中国新思想从风波变风气
钻研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王汎森今日在题为“从‘风波’到‘风气’:从历史角度看思想和社会转折”的讲座上,爬梳了中国思想史的整体脉络,厘清个中转捩点。
他首先点出,新思想初现之时,往往是社会震惊不安的“风波”,可是渐渐地,它会成为社会上共同接受的“风气”。
“清末民初,经历同文馆之争、戊戌变法、废科举废经、推翻帝制、推广白话文、全盘西化等,方形成现代中国的雏形。”
他引述胡适与梁漱溟辩论中对的一段话“请你闭上眼睛想,你不能假装这些都不曾发生”,表示新思想固然存有不足,自己也不全然同意,但其引发当今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应该给予一定认同。
可分为3个时期
王汎森阐释,中国思想史上,可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从远古至汉朝或晋朝;接著是魏晋时期,在佛教传入以后,直至宋明理学;以及距今100余年前,清末民初到当今。
“第1个时期,可谓是本土时期,由中国本土思想主导;第2个时期,即佛教在中国盛行以后,用胡适之语,是‘中国印度化时代’;第3个时期,可视为西方思想传入中国。”
55岁的王汎森指出,相较于古代西方,中国传统社会无论在政治、宗教方面,皆高度伦理化,宗法制度渗透社会方方面面,思想上显得中庸谨慎。
“与古希腊罗马崇尚情感极致与英雄主义相比,中国显得相当特别。就以大家熟悉的纣王来说,他许多行为与西方贵族和英雄无异。在中国的语境,他却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暴君。”
他续称,中国古代往往是“向前时代,向后的理想”,就像一个有两个头的火车,置放在同一个月台,其张力可想而知。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