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始于2010年,属“阻止骨痛热症转化临床研究计划”下的一个项目,研究由陈笃生医院传染病中心高级顾问医生梁玉心教授领导,通过介绍相关骨痛热症病患参与研究的医疗机构包括国大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与马来亚大学医学中心。
过去,不少医生发现骨痛热症病人的血小板降至每立方毫米2万个左右时,便会考虑为病人输入血小板,以免病人出现流血不止的症状。
然而,医学界至今并没任何研究,能全面证明这个做法真能避免病人出血。
梁玉心表示,一般人的血小板在每立方毫米15万个以上,但骨痛热症病患的血小板有可能跌至每立方毫米2万个左右,即血小板下降至如患上白血病的水平。
输入血小板效用小
为避免病人因血小板减少而流血不止,一般医生考虑套用治疗白血病病患的方式,为病人输入血小板。
她解释,若病人血小板大量下降且已开始流血,为他们输入血小板是毋庸置疑的,但若他们并没出血,是否输入血小板则取决于医生的判断与决定。
她强调,全世界至今没一份全面的研究报告证明,为骨痛热症病人输入血小版,以避免他们流血是个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2009年时,我和其他研究员就过往病人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为骨痛热症病患输入血小板的效用不大。”
自此之后,一些医生开始视病人的情况而定,不再硬性输入血小板。
但究竟何者方式最好,各国医护人员始终没有明确答案,梁玉心说,研究的成果有助制定一套指导原则,辅助医生给予骨痛热症病人最恰当、有效与适合的治疗。
病毒“升级” 蚊症死亡率增
卫生部指出,从去年杪开始至今年1月,血清型DEN 3骨痛热症病毒转变成血清型DEN 2,这是我国骨痛热症死亡人数飙升的其中因素。
大马骨痛热症死亡病例从去年同期的32宗上升至今年目前的63宗,上升率更达97%。
据了解,骨痛热症血清型病毒分为4种(DEN 1、DEN 2、DEN 3和DEN 4),其中DEN 1和DEN 3属于地方性的疾病,大多数人对此已有免疫。
卫生部副总监(公共卫生)拿督洛曼今天发文告指出,病毒转变是卫生部长期监测4种骨痛热症血清型病毒后做出的分析。
文告也引述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西太平洋地区有关骨痛热症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1月9日,我国骨痛热症病例已达3万1170宗,这比去年的1万8679宗增加了67%。
该报告指,骨痛热症病例最严重的国家是寮国,增加了440%,新加坡392%,澳洲11%和新喀里多尼亚3472%。
文告补充,今年11月3日至9日(第45周),卫生部接获1416宗骨痛热症投报病例,其中2宗为死亡病例。两名女死者分别31岁和65岁。
第45周,7个州属的病例比起前一周有增加,玻璃市5宗(500%)、布城和吉隆坡34宗(54%)、森美兰6宗(18%)、砂拉越3宗(17%),登嘉楼2宗(13%),吉打1宗(6%)和柔佛5宗(2%)。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