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马来亚独立56年,马来西亚成立50年,陈平在大马日逝世,各主流媒体,甚至网站面书的议论立场迥异,说明了“一个大马”底下的大马人,对陈平、马来亚共产党的评价都不一致。
首相兼国阵主席纳吉、内政部长阿末扎希、警察总长卡立都说不准陈平遗体骨灰运回大马,阿末扎希更指陈平为“恐怖分子头目”,土权机构及一些亲政府组织也严拒陈平骨灰回国。
不过,陈平的战友、左翼人士却称陈平为争取大马独立的“自由战士”。民联共主,国会反对党领袖安华则以“过去就让它过去”回应,并批评政府没有遵守1989年合艾和平协议。国阵成员党中的马华与民政,则希望政府从宽处理,允许陈平遗体回国安葬。
何以大马人对一位老人的逝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那是因为,我们对建国的历史存有不同的看法。政治利益的考量,也决定了我们如何定义“恐怖分子”和“自由战士”。在未来的大马历史,甚至学校的历史教科书都会继续争论这项课题。阅读怎样的历史书籍、接受怎样的历史教育,就决定了我们日后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评价。
对大部分马来人来说,陈平和马共如果得以在大马立足,取代英殖民者,则意味著马来统治者的权力将受到挑战,连带损害大批马来右翼资产阶级(包括军警、地主、官员等)的利益。大马历史将会改写。马共在与英殖民政府对抗期间,不少马来军警人员甚至平民因此丧生,也使他们对马共抗拒、仇视。
为历史枷锁解套
然而,马共也并非是由陈平领导的“纯华人组织”。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中委拉昔迈汀等都是马来人,马共第十支队更是纯马来人的武装组织。阿都拉西迪更在阿拉都巴达威担任大马首相期间获准回国。同为马共领袖,陈平与西迪的待遇不同,个中因素,还是政治。
即使如此,华人社会对陈平的看法也不一致。许多人都不认同马共的斗争方式及政治理念,马共处决“叛徒”的手法,甚至对一些新村华人的威胁伤害也是事实。但陈平与马共对抗日的贡献,也不容否认。没有马共和陈平的抗争,大马的发展也不一定是今天的模样。死者已矣,让陈平遗体回国,应可代表大部分华人的看法。
陈平已逝,要为历史解套,目前是最好的时候。首相纳吉在505大选后说,要进行“各族和解”的重要工作;让陈平遗体回国,是对1989年合艾和平协议的尊重,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从电影《王者之风》到《新村》,没有经历过建国艰辛时期的大马人,对历史的想像与诠释,甚至对个别事件的反应,已经证明大马建国五十年的种族关系,即使没有变得更坏,也可能因为政治的操弄变得更不明朗。有担当的政治家,更应拿出勇气,为历史的枷锁解套。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