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表示,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大马学生以本身的国家语文为豪,并致力于获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她强调,大马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始终是教育部最重视的课题。
“在教育部多年的努力下,我国教育已有显著的成长,包括目前已有17所国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5所外国大学分校及超过500所学院。”
叶娟呈今日在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8届国际会议上致开幕礼时,如是指出。由于叶娟呈未克出席,其讲稿由马来西亚师训学院副校长李汶桦博士代读。
这项为期2天的会议,主题为“本土、区域、跨国:海外华人研究再思考”,来自各国的学者将谈论167篇以上述课题为主的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是以华语、国语及英语三语进行,除了具有三语论文外,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被谈论的论文共有数篇是以印尼文所撰写的。
出席者包括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廖建裕、大会主席何启良教授、拉曼大学代理校长尤芳达等。
面临3动力冲击
此外,何启良在致词时表示,近年来有3项动力一直影响海外华人,即在地化、区域和跨国化的趋势,而这次会议旨在重新思考这些动力对海外华人以及研究所带来的冲击。
“本土化主题为政治社会化、文化认同、以及公民权;区域化讲题则涉及整合、经济投资以及网络,跨国化则将探讨有关全球化、迁移及国际关系事宜。”
他认为,以上主题对大马华人意义重大,本土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包括如何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挂钩,一直是我国华人所思考的议题。
“在全球化及各领域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已不允许大马华人局限在自我陶醉的意境,而本届研讨会将有助于我国华人进一步思考,本身在世界大趋势里应扮演的角色。”
马新印土生华人保留特质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廖建裕指出,“土生华人社会”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华裔群体,惟相比起其他东南亚国家,大马、新加坡和印尼3国的华人特质,并没有因融入当地原住民社会而消失。
他表示,在大部分华裔祖先移民至东南亚国家后,就与当地人结婚并生儿育女,正式在当地落地生根,而其后裔就被称为“土生华人”。
他补充,马新两国称土生华人为“侨生”(Peranakan),而在其他国家则不同,菲律宾称为“密斯蒂佐”(mestizo)、泰国(lukchin)及越南(明乡)。
廖建裕指出,除了名称上的差异,上述国家的土生华人都融合了当地文化,变成了“原住民”,但马新印三国的土生华人并未完全融入当地文化,而让其原有族群特质消失。
廖建裕今日出席“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8届国际会议”,主讲题为“现、当代中华移民后裔:归根、生根、失根与无根”的论文时,如是指出。
他续说,尽管殖民时期早期的马新印土生华人在语言及文化上参杂了部分当地文化,但他们依然认同“中国文化”,而他们同时也与后期的新移民(俗称新客华人)有所差异。
混合当地风俗
“马新印的土生华人,一般都失去了操中国语言的能力,以参以中国方言的当地语言作为沟通工具,而其风俗常常与当地文化混合。”
“在一段较长的日子后,他们还认同‘中国文化’,但他们的文化与现代的中华移民有一定的差异。现代的中华移民则没有与当地文化混合,所以在文化上比土生华人更‘纯粹’。”
廖建裕指出,大马目前共有约640万名华裔,占全国人口的24.5%,基于其人数庞大关系,与其采用“同化政策”的国家如泰国、柬埔寨、印尼及菲律宾(华裔人口皆不到10%)相比,大马乃采用包容政策及多元化政策。
他说,在这项包容政策下,我国透过宪法保障各族拥有文化及语言的权利,让华人、印度族群都能开办多源流小学等优势。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