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根据《1961年教育法令》,独中除了面临统考受承认及增建分校的困境,凡在大马教育制度下的学校须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
他以近期教育部公布关丹中华中学为例,说明独中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挑战。
大选派钱难解财困他也点出,尽管人们认为,越小型的独中被视为似乎需要更多财务资源,而大型独中所需的财务支援看似不多,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李树枝今日出席“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8届国际会议”时,在题为“大马华文教育:特征、困境及政治”的对话会中,如是指出。
主讲者还包括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集初、台湾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曹淑瑶、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林佩环等人。
“基于大型独中的师生人数庞大,其建设及软硬体开销也成为华社的沉重负担,而政府在大选时期以‘派红包’的拨款方式,也未能完全解决独中的财务困境。”
李树枝认为,大马教育部近期所推出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也让华社遭受到单元主义教育的冲击。
华文师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林佩环也以其名为“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华文班困境之初探”的论文,点出我国华文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她表示,全国中学近年来的华语母语班维持在1000班左右,如果教育部没有制度化培训中学教师,问题将无法获得解决。
她指出,2012年全国中学母语班共有1068班,其中以柔佛州最多,共有315班、雪兰莪有150及霹雳有129班。
“据2012年全国中学华文教师调查表,具备师范课程体系资格的教师有180人、持有大学华文资格者1588人、具备中学华文资格,但因有特别职务而没有执教的则为236人及其他等。”
此外,黄集初也在会谈中,提到我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征及精神,处于逆水行舟的不稳定状态。
他指出,在一项以校园的用语(华语)的突出水平为指标的调查,各国民型中学所保留的华校特征差异极大,其中保留较为完善包括北马区域,其次为霹雳州及中南马区。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