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频频鼓励农民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计划,却没有合法化农地,因此,农民须面对逼迁及租地等问题,结果无法申请农耕农场鉴定证书(SALM)及大马有机计划认证(SOM),同时,也无法获得政府所提供的津贴。”
他以我国出口20%蔬果至邻国新加坡为例,由于没合法农地,农民根本没能申请到上述的证书,以鉴定出口蔬果符合当局条件。
“土地问题是主要的根源,尤其国内60%农民在非法土地上耕种。同时,在无法获得津贴下,农民也不敢贸然投资来引进新科技,以免血本无归,而且也无法顺利进行农产品转型计划。”
蔡依锰今日在12碑保安宫礼堂召开总会理事会议后,在记者会上说,如今菜农主要面对的非法农地、人力资源不足及成本提升的问题,使农民陷入转行或停止耕种的窘境。
冀开放孟劳申请
他指出,人力不足是因本地人及外劳也不愿从事耕种,总会希望政府开放孟加拉外劳的申请,以解决人力资源严缺问题。
“此外,农民也受到生产成本日益严重的影响,因肥料从国外进口,无形中加重农民的负担。”
他说,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50万公吨的蔬果,占了国内一半的需求,因此,政府须提升本地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包括品质及包装,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信心。
菜农总会会长陈苏潮不克出席,其他出席者则有总会署理会长林仕伟、副总会长黄松敬及财政孔日华、下霹雳农民协会会长林元情及居銮县菜农公会会长蔡永福。
林仕伟指出,政府推行永久粮食生产计划(TKPM),然而,100名农民提出申请,却无一人成功获得土地,冀望政府可拨地予华裔青年,让他们以革新科技进行耕种,提升国内的蔬果产量。
“倘若政府不支持农民,协助他们解决土地、给予津贴、农产品转型等问题,农民根本无法继续耕种,即使要企业化,也因资本问题而却步。”
林元情指出,政府在鼓励及呼吁农民提高产量的同时,一方面却未加速解决农民的问题,导致一切仅是纸上谈兵。“稻农拥有政府发放的津贴或奖掖,菜农一英亩土地只有几百令吉津贴,果农却什么也没有,农民的困境可想而知。”
他说,尤其是安顺十二碑新村,从事耕种的村民越来越少,相信未来10年内农民将大幅度减少,冀政府提供援助。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