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面向公共空间扩展的工具,他认为,儒家的思想与影响是民族心态的源头,因此就是华社自有的强大社会资本。
他说,为了从传统文化汲取思想资源,指引我国多族群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各族必须承认公共空间已然存在以及必要存在,也是信仰公共空间本应拥有维护道德、同情弱势的独立与批判态度的神圣性。
“公民或公众的儒学,可塑造起社群本身文化与道德的精神结构,可丰富华社以至多元社会公共领域内部价值观念的自我认证和实施。”
王琛发也是儒学会会长,他指出,在多元社会中的华人社群,非常需要社群的自我组织以及依靠每个人将主动功能发挥到最大。
他今天在“儒家传统如何应对当代多元文化世界”巡回讲座主讲时,作出上述的结论。
吸收其他文化精髓
讲座会的另一位主讲人曾亦教授则提出“儒学之兴,必由辟异端,明道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中华文化必须作为主体,在去除了异域文化的“杂草”后,吸纳优良的养分。
他认为中华文明已不可能排斥外来的思想和所发挥的作用,应站在5000年的传统上,以主流文化的姿态吸纳其他文化的精髓。“文化的创新要立足在古老传统上。”
曾亦也指出,目前处于复兴过程的儒家学术,比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仍离得很远。
曾亦是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经学研究所所长。
一连5场的“儒家传统如何应对当代多元文化世界”巡回讲座今天是首场,由林连玉基金将与孝恩文化基金会联办,马来西亚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协办。
接下来的4场分别在怡保(7月31日)、亚罗士打(8月1日)和哥打峇鲁两场(8月4日)。
今天出席的嘉宾有林连玉基金常务董事姚丽芳、财政沈德和、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副主席曾俊萍、秘书张秀丽和理事谢丽婷。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