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马中的双边关系非常友好和密切,除了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往来,也应该进一步提升和发挥。“我们希望有更多企业,参与推动马中人民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
刘利康今晚出席为中国福州十邑青年交流访问团举办的“喜相逢之夜”上,向约80名中国福州十邑青年交流访问团团员,以及本地政治领袖、华团领导和企业界代表等人,如是表示。
重视社会责任
他说,启德行集团的业务广泛,深入社会各领域和阶层,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也是长期重视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层面和时期,协助相关团体或官方机构,推动各方面的建设。
“这是启德行集团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我们的集团标语,所强调的‘我们关爱,我们成长’,就是这种精神。”
此个中国福州十邑青年交流访问团,是配合启德行50周年纪念,以及旗下媒体,即《东方日报》创刊10周年和《诗华日报》60周年纪念举办的交流活动。
“虽然这需要动用庞大资源,我们也尽力而为,做到最好,这项活动如果能抛砖引玉,那就更加令人感到欣慰。”
大马百人将赴福州
这个为期10天的交流活动,团员除了参观名胜地、结交新朋友,启德行也安排两国代表在人文、学识方面的交流,以期望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成果。
“我们迎来中国新一代的经营,互相学习。同样的,大马的100名青年也将于今年底,前往中国福州各地,进行访问和学习,相信将会有丰富的收获。”
此次中国福州十邑青年交流访问团有著另一层意义,他说,启德行集团创办人,已故拿督斯里刘会干,祖籍就是福建省,福州闽清县,让这次计划多了一份浓浓的乡情。
“如果说这是一种饮水思源之情,一点也没错,今天,海外华人都希望自己的祖籍地方有很好的建设、很好的人才,而出国交流、学习,将有助于开阔个人事业、充实内涵,正是一种培养优秀人才的工作。”
他补充,大马人同样抱著热情的期许,希望中国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能突飞猛进,因更强大的中国,也将有利于大马经贸和各方面的发展。
刘利康也感谢福州市政府的协助,在中国各单位的重视,以及各方面的配合下,才能落实这项交流计划。
在今晚的交流晚宴上,两国的政经文教代表互相交流,对于此次计划甫开始已有佳绩,让人感到鼓舞。
陈亚才:华社热诚支持华教
约80名由政经文教界青年组成的“中国福州十邑青年交流访问团”,周日中午参访《东方日报》总社,以深入了解大马华人文化企业与《东方日报》创办10年以来的办报路程。
“中国福州十邑青年交流访问团”是在团长余岸明带领下,在下午1时30分抵达位于吉隆坡金马律的《东方日报》总社,与编采部进行交流与参访。
本报在这场交流会上,邀请隆雪华堂执行长陈亚才讲解大马华人略述“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民间办学的挑战与现况”。陈亚才提到大马华社对华文教育的认同感非常强,尤其是小学阶段,把孩子送到华文小学就读,成为一种常态现象。
他指出,华人社会具有支持华教的高度热忱,他们出钱出力资助华教,因此有人戏称捐助华教是“第二项个人所得税”时,获得与会者的共鸣。
他也在大会上,向中国青年介绍数位已故的福建籍贯的杰出教育工作者,包括倾家兴学的陈嘉庚(1874-1961年)、新加坡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1897-1972年)、族魂林连玉(1901-1985年)及华教斗士沈慕羽(1913-2009年)。
参观报社了解企业
本报总编辑潘友来在致词时提到,《东方日报》是启德行旗下的其中一个报业,中国福州青年在接下来的行程,也将能在东马参访启德行旗下的企业与报社,以进一步了解大马华人企业的历史与现况。
本报执行总编辑陈利良则从《东方日报》创办初期的历史,包括2003年9月29日出版后,次日因政治等因素干涉下曾停刊数个月,直到2003年1月1日才得以复刊的事迹,深入浅出地介绍《东方日报》10年走过的路途。
拜访团过后也参观编采部,进一步了解新闻从采集到编版的制作过程。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