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会质疑,在经历一年的时间后,农业部如今改口称RFID是电子标签,将会使业者在不清楚的情况下,接受所谓的“电子标签”,以为只是一个物品的标签而已,最终措施落实却要安装整个系统,成本大幅增加。
该会也表示,首相署部长丹斯里许子根日前在业者的要求下,拜会中国驻马大使柴玺,后者直言中国方面未曾规定出口至中国的燕窝必需加装RFID系统,因此质疑农业部要求的必要性。
该会会长何其琛、秘书林贤圣、理事许丕泉、技术顾问姚声隆,今日中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出上述质疑与抨击。
担忧同业受误导
姚声隆解释说,电子标签是利用电子技术标示物品的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整套的系统,两者不可混为一谈,电子标签只能说是RFID的一环。
“RFID系统一般由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a)、电子标签(eletronik tag),和电脑管理系统组成。有些人把二维条码称为电子标签,只要使用扫瞄器,就可以扫瞄识别,这也是一种误解。”
何其琛表示,农业部一开始将RFID称为“无线射频识别网上燕窝追踪系统”,一年之后改口称为电子标签,令人怀疑当中有隐议程。
他担心,近日有华文报章连续多日将RFID当作是电子标签,这令该会担忧同业有所误解,进而同意农业措施,到时将非同小可。
他续指出,农业部长坚称RFID是由中国方面要求,却没有出示中国方面的要求证明,会谈过程也不曾有工会领袖参与。如今中国驻马大使紫玺亲口向首相署部长许子根证实,中国不曾要求我国出口到中国的燕窝必须装设RFID,形成农业部单方面要求。
何其琛续表示,该会赞同卫生部立场,即保障燕窝品质及确保燕窝产自我国,并赞扬卫生部长在相关事件上代表农友向内阁陈情。
他呼吁农业部,必须出示实据证明中国方面要求大马燕农必需装该RFID系统,并明确说明系统及执行内容。
步骤繁琐对业者不利 识别系统无法对付假燕窝
马来西亚燕窝出口商会理事兼讲师黄贵文表示,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FID)对燕窝业者极其不利,步骤繁琐得来,最终无助于燕窝溯源,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他指出,使用RFID必须经过5个程序,包括进入燕屋前,使用识别解读器扫瞄燕屋,进入燕屋后必须再次扫瞄完成保安程序。
“第二步骤则是将收集的燕窝放入箱子(重量必须先向兽医局申报),之后使用绿色印章(附有晶片)封箱。第三步骤是秤重量,以及扫瞄绿色印章来联系在线系统,扫瞄资料将传送到兽医局送往符合规格的燕窝加工厂,即指定的收购商或拥有兽医局卫生指标认证燕窝来自资料库的地点。”
他续指出,第四步骤是完成燕窝加工后包装封箱,准备运输出口。最后的步骤则是传输到中国,包装改头换面。
“到了最后步骤,出口燕窝都在中国被重新包装,这已无法令RFID发挥效用。”
他表示,由于“假血燕”的产生,才会爆发燕窝禁止出口的事件,官方要阻止有关情况才必要装置RFID,但这显然犯下概念上的错误。
市场恐遭垄断
“实际上,血燕是由人为加工制成,从燕屋摘下的是不能造假的天然燕窝,即然RFID不能针对假燕窝,那又何需这么多繁文缛节呢?”
他进一步指出,至于亚硝酸盐成分,是燕窝的天然物质,可谓是燕窝的天然防腐剂,一般上在清洗和煮熟后,都会自然消失。可见RFID不是解决燕窝品质优劣的方法,农业部的措施反映上述计划没有经过周详测试,没按照经营者的实际需要。
“一旦措施强制实行,将是本末倒置,让官方部门为了迎合一些集团利益涉入燕窝业混水摸鱼,进而有企图垄断市场和官商勾结之嫌。”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