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征文赛的公开组收到84篇作品,中学组收到536篇作品;参赛者小至13岁,年长者达74岁。基于参赛作品众多,加上佳作不少。
大马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戴小华日前在廓思酒店会议厅为2011年全国华文文学创作征文比赛《优胜作品专辑——散文》新书推介礼上致词时指出,尽管很多人认为,当今的社会越来越少人写作,但这次的征文比赛的反应是令人鼓舞的,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她说,很多人常会衍生“文学应往何去处?”的疑惑,实际上文化关乎一个民族的素质,文学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要文人全力投入自己所热爱及擅长,并不为功利为目的地的话,自然会产生感动人心的作品。
优胜作品结集成书
她也以中国画家常书鸿在留学法国期间,在旧书摊翻开《敦煌石窟图录》时被震撼,从而悟到重要启示作为例子。
“敦煌的画工,他们根本不理会世俗的想法,只用整个心与灵魂去创作,去表达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对生活的真实感情,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便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仍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经久不衰。”
她说,常书鸿深深被1500年前的不知名画工的创作态度感动,认为这群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自此之后,他感到将自己局限在固有的艺术理论封闭在狭窄的象牙塔里,会流于轻率和武断,文学艺术家的天职应真诚地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思想,奉献给民众。
2011年全国华文文学创作征文比赛筹策会主席马松兴在致词时形容,从小受华文教育的大马华裔读者千年前的圣贤书,如:孔孟学说,宛如读著朋友的来信,没有陌生的感觉,这是因为千年以来,都用著同一种文字——汉字的缘故。
他说,大马华人文化协会尽力推广文字广泛应有与流传。
他也感激首相署部长丹斯里许子根赞助,使到征文比赛的优胜作品得以结集成书,让所有文学爱好者有机会分享好文章。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