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该局今年6月发布,并是破天荒发放的调查报告《2009年家庭收入与居家设备》,在调查全马逾4万5805名国民后,勾勒出全国人民在历经308大选前后(对比2007年)的居家生活状态,以及经济能力。
此调查时间为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间,为期一年。
这项每5年进行2次的调查报告,在访问后发觉首都吉隆坡的居民,从2007年到2009年的家庭收入只有1.5%成长,不巧的是全马最低,亦与玻璃市的成长率一样。
不同的是,吉隆坡是一国之都,十里洋场的繁华、支配国家经济命脉,但相对生活支出也高,玻璃市则是全马最小的州属。
但整体而言,由于各州皆有城郊区之分,贫富也悬殊,因此2009年平均家庭月收入只达4025令吉,比起2007年的3686令吉,成长率达4.5%。
公仆收入增幅惊人
换言之,一个家庭在吉隆坡生活,在2007年平均月收入虽有5322令吉,但在2009年时,只有5488令吉来应付生活,增幅1.5%,可说是微不足道,而且比全国的家庭月收入成长率4.5%差太远。
但吉隆坡与另一个联邦直辖区,即多为公务员聚集的布城相比,在布城生活的一个家庭,2007年时平均月收入是5294令吉,2009年时增至6747令吉,增幅是惊人的12.9%,冠全马之高,是否为政府调薪所致?
至于在2008年转由民联执政,而且是全马资源最丰富的雪州,2007年时家庭月收入是5580令吉,在2009年是5962令吉,增幅只有3.4%。
换言之,2007年至2009年在巴生谷生活的一户家庭,口袋不够深,因为月收入的成长几乎是呆滞的,特别是吉隆坡。
若以人头计算平均月收入,一名吉隆坡居民的平均月收入仅有1933令吉,其实是仅次于布城的2161令吉。
华裔平均月入5千居首
统计局统计发现,在2009年时华裔不论生活在城郊地区,平均月收入是冠于其他种族而破5000令吉。
即使再以男女性别细分,在2009年时华裔男女的月收入都是最高,城市华裔男性每月可赚5480令吉,华裔女性则是3828令吉。
即使在郊区,华裔男性的月收入可达3448令吉,华裔女性则只有2410令吉。
相对之下,包括马来人在内的东马土著,平均月收入是3624令吉,当中男性是赚3794令吉,女性则赚2683令吉。
因此,调查结果发现,不论各种族,男性的月收入仍高于女性,城市地区的居民收入也凌驾郊区。
但在种族区分,华裔的月收入都是偏高。
若以地区分类,2009年时大马人民的平均月收入是4028令吉,比起2007年的3686令吉增9.2%。
同时,家庭平均月收入过5000令吉者,比例已从16.8%增至24.2%;月收入2500令吉以下者,比例则从2004年的56.2%萎缩至2009年的44.2%。
至于贫穷率,其实从1995年至2009年已逐年减。但如今问题是在人口日益城市化,入不敷出的情况更常发生。
统计局在这项为期一年的大规模调查中,除了采样国民,也访问非国民,而西马的种族分类是土著(含马来人)、华人、印裔与其他,东马则是土著、华裔与其他。
调查访问对象是受薪族、自雇人士,或有其他收入来源的人士,而且都是居住于私人产业的人士,不包括该些寄宿、病人、老人院或居于军警宿舍之士。
隆半数人租屋居住
只有50%吉隆坡的居民是屋主,居住在自家产业,另外47.5%是租客;换言之一半吉隆坡是居者无其屋。
相对下,雪州有64.9%是居者有其屋,另32.9%是租家居住。至于大马其他州属,即使是较为落后的州属,皆是超过60%是居者有其屋,而整体大马人民置业率是71.4%,更反映出在吉隆坡扎根置业如此艰难。
报告也详细列明各州地区人民的居家设备,平均49.3%大马人的居家是有3间房,特别是吉隆坡居民,66%是居于三房之家,只有14%的居家有超过4间房。
另外,报告指出,吉隆坡居民的拥车率高达84.9%,仅次于布城88.9%,在家电方面,近100%是有洗衣机、冰箱、电视机。
同时,39.7%的吉隆坡居民每户皆有一台微波炉,这比例也是全马最高。
2009年一名吉隆坡人每月仅赚取1933令吉,一个家庭则有5448令吉收入,再加拥车等其他开销,享有便利生活之馀是否享受到优质生活?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