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问题与华裔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息息相关,而且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昨天由大马燕窝商联合会号召的“爱国、爱行业”和平诉求大会,希望首相尽快处理燕窝不能出口的问题。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农业部就介入处理,并3度前往中国与相关单位协商,包括提出燕窝进出口协议书建议,但燕窝商问题迄今未解决。
从燕窝无法出口,延伸到实施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课题,蔡智勇已多次表明一个巴掌拍不响,即马方必须满足中方所开出的条件。一旦燕窝商拒绝采用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兽医局总监拿督阿都阿兹预料此事会拖慢两国签署燕窝进出口协定。如今燕窝课题是否有好消息,球是在农业部脚下。
燕窝事件发展放缓
燕窝业属于国家关键经济领域的其中一个项目,它有很高的价值,可为国家带来丰厚的收入。但是去年爆发燕窝事件后,整个行业发展放缓。
农业部原定去年全年可出口250公吨燕窝,为我国带来40亿令吉收入,但中国冻结进口后,我国去年只出口约20公吨燕窝。
农业是大马经济增长动力,对于菜农却不是一项好消息。如今菜农面对劳工短缺、失去生产津贴及耕地不足的三大问题。
蔡智勇上月宣布农业部成立“审批外劳特别小组”,加速农业领域聘用外劳人数申请程序,从现有逾6个月缩短至两个月。
但是,本月7日大马菜农公会和果农公会召开“大马农民的心声”记者会,申诉自“非法外劳6P漂白计划”进行严格的审核及批准引进新外劳的申请政策后,蔬果园无法填补人手。
他们也希望可以恢复在2009年12月前给予的蔬果生产补贴,即每吨蔬菜可获81令吉补贴,水果则是78令吉。
外劳课题涉及三个部门合作,即内政部、人力资源部及农业部。虽然农业部表示,聘请外劳的农民只需获得农业部的支持信,可是在向移民局申请时却被要求出示人力资源部支持信。这种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问题,导致农民怨声载道。
至于猪肉已是华社的老问题。从长肉剂问题、肉价到近期猪肉进口、猪肉走私的问题,当中涉及猪农、猪肉贩及进口商的拉锯战,站在保护消费人利益的立场,农业部是责无旁贷。
本地猪肉产量及进口猪肉数量都牵扯精确计算问题,农业部应提出长远解决方案,否则猪肉将续成华商“季节性”问题。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