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吉隆坡大城区,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快速增长,已发展成全国的政治与经贸中心,大城区人口超过840万,占地面积2710平方公里。大城区核心地带为联邦直辖区(243平方公里),包含目前吉隆坡最繁华的武吉免登一带和街道狭窄和老旧的茨厂街四周围。1957年国家独立以来,吉隆坡就从未经历过像新加坡或是改革开放后的北京市中心的大改造。不改造的背景主要应是决策者要避开华人高度集中区的政治因素以及涉及巨额的征收赔偿金等问题。
既不选择大规模改造或是土地征收,这就间接导致吉隆坡市区扩建时,到处看到有大转弯的高架立交桥的原因。这些立交桥没有回头路,一旦上错了立交桥,往往要花上15分钟才能转回正确的道路。
城区改造的弊和利
城区改造,自古有之,有其利也有其弊。先说弊,主要有数项问题。一是城市改造通常涉及拆迁、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产生污染、废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还会减少城市地的自然栖息地、绿地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
二是改造将会导致重建区原居民迁移和高档化,因为项目将提高该区的房产价值、租金和生活成本,迫使低收入和弱势群体搬出或重新安置,这样就会破坏原有社区的社会网络、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因此,这类项目可能会引起受影响的弱势群体的抵制,因为他们认为对他们不公平,生活受干扰。
三是文化侵蚀,其负面影响是可能侵蚀该地区的故有文化、遗产或削弱其多样性。改造的新项目必然采用现代和标准化的结构,取代原有历史建筑、地标和传统,因而会削弱原有地域感、归属感和独特性。有鉴于此,这说明了华社普遍不认同将富有华族传统的吉隆坡茨厂街和周边,改造成一个现代化高层城市景观的原因。当前,华社除了防卫政治权益的侵蚀,还重视保护富有自己归属感意义的社区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资产等。
尽管改造带有不少弊病,但是从长远看,社会要向前迈进并配合现代科技和新的生活方式,只要规划得体和处置公平合理,必要的改造还得看成是长痛不如短痛,利多于弊。普遍的说,改造可带来经济增长,城市的更新可以吸引投资和增添就业机会,创建一个新的舒适环境,也能促进城市旅游业开发。如果全面改造一片相当面积的小区,市政府规划时可采纳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概念,譬如用小部分土地为绿色空间,以对抗噪音和污染排放,推广公交和绿色出行,减少汽车使用,鼓励建造节能建筑,构建更健康的社区和活动。
改造的另一惠利便是提高房地产价值,为地方政府带来改善城市基础实施所需的税收来源。从商业和投资视角看,更新建筑功能可以加强房产和建筑的价值来促进经济增长。从改造能促进城市旅游业视角看,我们想以巴黎为例,探讨它是如何成为今天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的。
巴黎的改造与旅游业
数据显示,2024年巴黎大城区接纳的游客达到5000万,为全球最多观光客造访的城市。巴黎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它拥有诸多著名历史古迹、建筑与文物之外,我们还得从巴黎的文化气息和优雅华贵市容的营造根源说起,这就是19世纪中叶的巴黎大改造。
19世纪上半叶法国进入初级工业发展阶段,巴黎随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加速,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住宅破旧危楼处处,街道狭窄后巷脏乱,污水排放系统和绿化用地严重缺乏。此外,由于大量穷困农民涌入贫民区,罪案频繁而且疾病横行。为了便于统治和发展经济,拿破仑三世委任奥斯曼对巴黎进行空前大改造。在改造的17年间(1853-1870),负面问题也不少,譬如城市中心的贫民没得到妥善安置,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没得到有效保护等。然而,巴黎的正面改造可归功以下三项主要实施:
(一)道路结构重组:在中心区征收土地,拆除旧区,为巴黎开辟出一条条贯穿各区主要交通干道,以香榭丽舍大街为东西主轴,并配于垂直的南北大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干道。
(二)更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各类较新型设施,包括举世闻名的宽阔地下排水系统。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加宽马路并以出租马车为基点。从这垫下的马路基础,为1900年完成的巴黎地铁系统铺路,因为该地铁诸多线路均建在马路下面,无需重新征收土地。
(三)改造重视绿化:市区内的大片空地被改造成大型公园,东西两个郊区的绿化地扩展到市中心区,包括在塞纳河沿岸建设滨河绿地,林荫大道遍地,使得巴黎的绿化水平为全球最高城市之一。
当下大马的城市改造已成热门话题。为我们热爱的城市长远计,我们除了要根除过去数十年出现过的一些弊端之外,不能简单化的用项目利益为唯一核算标准来看待改造的逻辑。因为这样做只是看到利益的短期化、建筑的物理空间改造,会忽略这类利益的双刃剑性质。
最近首相安华说,“《城市翻新法案》将确保业主在建设和项目完工后,获得已翻新的房屋、赔偿和生活津贴”。除此之外,我们还得重视改造与周边环境、文化历史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关系。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