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来西亚柔佛州宽柔中学古来分校接连陷入风暴。一是高二学生利用人工智慧(AI)深伪技术伪造多位女同学不雅照片并在社群平台散布;二是2012年毕业女校友公开自述在学期间遭遇男教师“权势性骚扰”。两起事件如滚雪球般引爆公众舆论,不仅重创校园形象,更动摇社会对华文独立中学体制长期以来的信任。
宽柔中学为马来西亚规模最大、人数也最多的华文独立中学,其长期以来被视为华教典范,象征“教育传承、校风淳厚、师道尊严”。然而,技术滥用与校园性骚扰的现实打破了理想化想像。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问题本质,不能仅止于危机处理或形象维护,而应承担起系统性反思与改革的责任。
此次事件中,涉事学生仅16岁,已掌握高度AI深伪技术,制造伪照、散播不雅内容,甚至疑似从中牟利。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披露,受害人数可能高达30至40人,其中部分受害者甚至尚未察觉。此一事实令人不寒而栗。
在生成式AI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这类数码犯罪日益隐蔽,传统校园纪律已不足以应对。我们不能只将此归咎为“科技滥用”,而应追问:校园是否缺乏数码伦理教育?学生是否已习于以网络与虚拟内容作为情绪与娱乐的出口,而忽略了现实中的尊重与界限?
仅仅开除肇事学生,或许能迅速与“恶行”切割,却不代表教育的胜利。若学生已知悔改,家庭亦积极配合辅导,社会与教育体制是否能展现更大的包容与引导?教育之道,不应止于放弃,更应体现挽救。
就在AI事件馀波未平之际,宽中古来分校2012年毕业女校友何子力(Zili Ho)公开撰文,以《权势性骚扰:关于我的经历》为题,自述中学时期遭男教师以“摸头、玩发、搂肩、牵手”等举动反复骚扰。她坦言,花了十年时间才认清那并非“特别关照”,而是持续的情感操控与权力滥用。
此文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共鸣。性骚扰在校园中长期处于“模糊地带”,尤其在权力结构中更显隐晦。学生因年少、敬师或害怕报复而不敢言,学校则因维护声誉选择冷处理,导致伤害被长年掩埋,直到受害者能直面创伤,才终于爆发。
根据我国《2022年性骚扰法案》第840号文,性骚扰指任何不受欢迎的性行为,无论其形式为何,只要造成冒犯、羞辱或安全威胁,即属违法行为。这一定义明确划出红线,然而校园内若无有效的申诉机制与支持系统,再严密的法令也难以落地执行。
这两起事件共同映照出我国校园内性教育与权力伦理教育的空缺。在数码时代与性别平权并进的当下,仅靠“训诫”与“管教”已无法面对技术所放大的行为偏差与认知断裂。
性教育不只是教导性知识,更关键的是让学生理解“尊重”、“同意”与“身体自主权”的意义。同时也应教育教师——尤其是掌握权力的男性教师——在教学与引导过程中,如何与学生保持健康距离,建立信任关系而非权力依附。
毁掉教育生态
我们理解师生关系的温度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但若未设下清晰界限、缺乏自我觉察,情感表达便有可能演变为越界行为,伤害的不只是学生,更可能毁掉整套教育生态。
宽柔中学的影响力远超一所学校,其所代表的是马来西亚华教体系的精神象征。事件发生后,校方需要展现的不是“沉默”与“切割”,而是担当、沟通与改革的决心。
学校应立即检视校园内是否设有有效的投诉与辅导机制,重新审视师生互动的规范,系统性推进性别意识与AI伦理课程的落地。唯有建立一个真正安全、可申诉、有信任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学生安心成长,也才能维护独立中学的根本价值。
教育,绝不是“零容忍”开除式的清理,更不应容许任何形式的“冷处理”与“掩盖文化”。唯有直面问题、坦然检讨,教育体制才能真正进步,而受害者才能真正得到疗愈与公义。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