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遭遇霸凌、自杀事件频频登上媒体版面,最近更是爆出有人将女同学照片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合成不雅照进行兜售。这些骇人听闻的现象不禁让人反思:我们是否正生活在一个逐渐病态化的社会?
出生在网络世代的孩子们,从年幼起便暴露于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洪流之中。过去,许多父母曾热烈讨论是否应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但同时也有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吃饭,而选择让他们观看手机或平板视频。孩子的电子产品与网络教育,一直是争论不断,却难有定论的课题,因为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离不开网络,却又难以为儿童建立一个完全“干净”的网络环境。
网上好事坏事都可能成为压力
互联网的普及原本应带来更多知识与机会,然而对青少年来说,它也成了另一种压力源。打个比方,一位年少有为的成功人士在网络上分享他的成功,可以激励二十几岁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却不一定能给年仅13、14岁的孩子带来同等的激励效果。在他们眼里,这些成功案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看多了反倒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如果没有在二十几岁就成为年少多金的人,便非常丢脸。这变相就等于我们将一个成年人要花上几年到几十年打拼的事业,一下子压在连基础知识都还没学全的青少年身上。若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陪伴,网络上看到的好事,都有可能对孩子形成巨大压力。
孩子在尚未建立成熟三观之前,是很难独自面对网络世界的汹涌浪潮的。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一般还不足以应对虚拟世界的复杂,更别提网络上的黑暗面。于是,我们目睹了一件又一件被曝光的青少年问题——校园霸凌、网络欺凌、抑郁症,甚至自残与自杀,这些不再是个别事件,而是一种集体性、结构性的问题。
在过去,青少年所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课业、同侪关系与家庭;而在今日,他们还必须面对来自社会的高度凝视、网络暴力,以及失控的信息泛滥。所有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个社会是否为下一代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与支持系统?我们是否已经把原本应当保护他们的科技工具,变成了另一种伤害他们的利刃?
家庭的心灵支持与依靠
要有效应对青少年霸凌、抑郁与自杀问题,政策与家庭的介入至关重要。在马来西亚,教育部近年来已多次强调校园霸凌的严重性,并设立如“校园霸凌投报网站”(e-aduan Disiplin),鼓励学生举报不当行为。同时,也与警方合作推动“校警计划”(Program Pegawai Perhubungan Sekolah),让学校和执法单位之间建立预防与响应机制。
然而,从数据来看,问题依然严峻。仅2023年,教育部就接获超过4994宗校园霸凌案件;2024年进一步上升,受害学生高达7016人,其中小学生占了四分之一。这显示目前的应对机制仍有不足,尤其在预防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绪管理课程。
除了政策上的努力,家庭作为孩子成长最初的社会单位,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往往源自缺乏安全感、沟通困难或长期情感忽视。在马来西亚社会中,部分家长仍倾向于以成绩与表现衡量孩子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在情绪与心理健康的需求。有时,孩子面对霸凌或网络羞辱时,并不敢向父母求助,反而选择沉默,甚至走上极端之路。
我们必须正视:家庭不是只负责提供物质条件与纪律规范的场所,更应是孩子面对世界时最温暖、最稳固的避风港。唯有当家庭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倾诉、可以被理解的空间,青少年才有可能在面对压力与冲突时,拥有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心理弹性去化解困难,而不是被现实的重压所击倒。
不断在社会响起的警讯
马来西亚近年来不乏令人心碎的个案。例如,2023年沙巴拿笃技职业学院一名17岁学生,因被指控偷窃85令吉,在宿舍内遭13名同学围殴致死;而2017年国防大学的海军学员祖法汉,更在被同学以熨斗烫伤、殴打后身亡,案件历经多年审讯才尘埃落定。这些不是影视剧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眼前的年轻生命之殒。
在另一端,国家健康与发病率调查(NHMS)也揭示令人忧心的趋势:2022年,13至17岁青少年中,有13.1%曾考虑自杀,9.5%曾尝试自杀;18.5%的女性青少年有过自杀念头,几乎是男性的两倍。抑郁、焦虑、自我伤害,正在成为我们下一代成长过程中的“常态”——这难道不是社会深层病态的一个警讯?
当死亡与伤痛不再只是偶发的意外,而成了一种可以被预见、却无力阻止的现象时,我们必须集体反思:我们的制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究竟有没有真正聆听孩子们的声音?在这个“互联而孤独”的时代里,青少年所承受的不只是成长的烦恼,而是一个社会失调所加诸的巨大心理负担。
我们不能再将这些事件视为“个别现象”,也不能继续以“孩子要坚强”、“忍一忍就过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来回应年轻人的求救信号。每一个崩溃的孩子背后,或许都是一个冷漠的体制、一个缺席的家庭,或一个充满审判而无理解的社会。
真正的改变,不应只是在悲剧发生之后才匆匆启动的补救措施,而是每一个政策、每一份教育、每一次倾听所累积起来的温柔与尊重。因为唯有当我们开始认真对待青少年眼中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真正变得健全、成熟,且值得信赖,这样才能阻止这个病态继续恶化。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