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挥动关税大棒,大马出口产品面临24%附加税,引发全国关注。
对此,民政党主席刘华才在《东方日报》撰文指责安华没有直接致电特朗普,质疑安华为何要“绕过正式外交管道”,转而寻求与特朗普身边亲信沟通。言辞之中,刘华才试图把安华描绘成一位“闪避责任、缺乏行动力”的首相。然而,笔者认为,现实与他所描述的情境天差地远。
首先,安华自美国公布关税计划后,第一时间启动外交部与贸工部多层次接触机制,并已与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东盟领袖进行协调通话,力求在区域内形成统一立场,以区域集体利益施压美方。这种多边协调、制度先行的战略布局,是任何一个成熟政府都应优先考虑的应对方式。
而刘华才所主张的“打电话外交”,无异于将国家间复杂的经济议题简化为一通私人通话。这种思维,是将国际博弈当作社交媒体直播的思维,是对国家利益极端不负责任的操弄。如果安华贸然亲电特朗普,而谈判基础、数据准备、东盟立场都未协调完备,那才是真正的外交灾难。
更令人遗憾的是,刘华才不仅误解外交,更刻意营造一种安华无法联络白宫的荒唐形象。他以“布城电话接不进白宫”为讽刺,试图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可他似乎忘了,自己所领导的民政党如今正是国盟的一员,而国盟在执政期间,马美关系并未见得特别密切,民政党或国盟在外交事务上又做出过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似乎连一句像样的外交声明都未曾见过。
事实上,刘华才对安华是否联络马斯克这一臆测,更是暴露出他对后门外交(backchannel diplomacy)的无知。在国际事务中,领袖通过可信的非正式管道试探对方立场,是屡见不鲜的战略安排,不是神神秘秘的小动作。比起民政党在国盟时期什么都不做、什么也没说的“零存在外交”,安华政府至少在努力争取每一个谈判空间,而不是坐等对方出牌。
更值得讽刺的是,刘华才批评政府没有像泰国设立对美贸易小组那样积极,却完全忽视了马来西亚外交部与贸工部早已展开对美国关税影响的评估与磋商,并安排代表团访问美国。如果民政党真关心国家经济,理应清楚这些资讯,而不是像一位站在门外乱敲锣鼓的路人,试图在国家最需要冷静应对的时候制造更多噪音。
民政刷存在感
民政党如今在国盟的地位早已边缘化,政策上缺乏发声平台,选举中更是屡战屡败。于是,刘兄试图藉著国际议题“刷存在感”,炮打首相以图挽救自身政治边缘化的困局。这种借题发挥的政治操作,掩盖不了民政党在国盟内部的空洞,也改变不了他们从一个历史悠久政党沦为“国盟花瓶”的现实。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懂得权衡策略与敢于布局全局的领导人,而不是见风是雨,只会喊口号的政党领袖。安华政府所采取的,是制度化与多边主义并行的务实路线,而民政党所奉行的,则是键盘式外交和麦克风式批评。相比之下,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人们欢迎有建设性的批评,但我们更需要有诚意与有格局的对话。如果刘华才真正关心国家利益,与其对著白宫电话幻想,不如先问问自己:民政党为大马的对美关系,到底做过什么?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