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鼓点激昂,潮汕英歌舞在刚刚过去的首个非遗春节里,再次火遍中国和海外,不仅除夕央视舞台受捧、朋友圈热闹欢腾,更是跨越重洋,在法兰克福、巴黎等地的街头绽放独特魅力。2月9日,汕头潮阳青年英歌队在新加坡进行“英歌豪艺传千载”表演,在此之前,2024年的马来西亚槟城早上演了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更成立了本地的首个英歌舞队。被誉为“满眼东方潮”的潮汕民俗,为何在近年频频火出圈?在AI人工智能渗透生活无所不在的时代,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还带给我们哪些精神价值和寄托?

潮俗溯流,岭南遗风

潮阳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古傩(nuó)舞。王国维指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巫”;《潮州风俗志》所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英歌舞与其它潮汕民俗文化一样,植根岭南,千年延绵传承。

从本质和地位上讲,潮汕传统民俗文化是福佬风俗文化群落的主体部分,它植根于中原汉风俗文化,又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具备有开放融合、兼取互补、为我所用的特征。潮汕地区位于粤东一隅,三面环山一百濒海,由韩江、榕江、练江、龙江及凤江五江冲积而成的潮汕平原是广东第二大平原。这里处于亚热带气候,北回归线从中穿过,因而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唐韩愈贬潮州上表曰:“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多作。”在唐之时尚且如此,远古时期的条件恶劣更可想而知了。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四千年前,潮汕已有古越族人繁衍生息,架木为巢,嗜食槟榔,以“辟瘴,下气,消食”,他们“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以及善用舟船,流行二次葬和拔牙风俗。据《潮州府志·风俗》载,潮民“所食大半取于海族,故蚝生鱼生虾之类,辄为至味,然烹鱼不去血,食蛙兼啖皮,或食狗食猫尚承蛮缴遗俗”,好食异味自古以来便是潮人饮食一大特色,并且由于气候暖热,潮汕人尚清淡,厌肥腻,这与客家口味重咸辣截然相反。

由于潮汕地区多飓风,故居住上“居民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亦如之,坚如金石,即遇飓风推仆、烈火焚余,而墙坦卓立无崩堒者3,这是潮汕民居的一个特点。在服饰上,潮民衣著简便,妇女“椎髻跣足”,过去男子常系一条“水腰布”,既凉爽,又可擦汗,方便水中活动。

潮汕依山傍海中多平原的自然环境还决定了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创造出农业文化、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并存的态势。“粤东滨海地区,耕三渔七”,“潮民力耕多为上农夫余逐海洋之利,往来乍浦苏杉,如履平地。女红针纺织,鲜抛头露面于市井,胼手胝足于陇亩。……其细民火葬,轻生疾辄饮水,重巫觋,轻医药,亦俗使然也。”恶劣艰险的生存环境使潮汕初民对自然力充满了恐惧,因而图腾崇拜和祭神活动十分盛行。

古越人崇拜图腾很多,这在后代演变动民间动物舞蹈,潮汕地区有舞龙、舞狮子、舞马、舞象、舞骆驼、舞麒麟、舞鲤鱼、舞蜈蚣、舞鳄鱼,十分丰富。越俗尚鬼,潮汕民间祭神对像除岭南共同神祇以外,还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及各路神仙,约30馀种,名目繁多。这也是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古越人“信鬼而好礼”,图腾信仰、崇灵思想十分普遍,及至儒释道各教传入,潮人一视同仁,碣石玄武山便是一个突出例证。建于明初的玄武庙,顺明朝信道之风,供奉此极玄天上帝,到清代,朝廷重佛抑道,玄武庙又在真武座前设释迦牟尼佛。近代西洋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也颇得人心,信仰者大有人在。举凡三山国土、元天上帝、天后娘娘、安济圣公、太阳公、地主爷,司命公等等,名目繁多。

汉文化移入

潮汕传统民俗文化源起于土著越族,但汉族的到来与汉文化的移入,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汉文化的移入主要以两种方式:一是汉人移民,一是历代名臣重相莅潮推行教化。汉文化成为潮汕文化的脊梁,并且深入影响民众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秦在岭南推行郡县制,并开始有组织的移民。

公元前214年前后,大将史禄戍卒留家揭岭,他们带来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此后,六朝、隋唐、两宋都有大量移民南迁。客家人多是中原望族举家迁移,定居于粤北粤东山区。潮汕汉人则多为中原和江浙一带汉人,迁入福建晋江地区之后,部分转徙移入潮汕地区,故潮汕人亦称“福佬”,所以讲方言属闽南话。汉人带来了中原先进技术、生产方式、语言习俗,逐渐与土著文化合而为一。

纵观潮汕民俗,不难发现其制度习俗、岁时习俗、人生礼仪等皆与中原习俗大同小异。汉人移入后多聚族而居,“其营建家室也,必先建祠堂”,家庭制度实行家长制,在宗法制度下形成的亲缘观念,家族伦理观念。至于交际、生育、成人、婚嫁、寿荆等礼仪习俗也与中原习俗相去不远。

《明一统志》称“海滨遐陬,冠、婚、丧、祭,悉遵典礼,蔼然无异于中州”,不无道理。潮汕地区至今仍保留独特的成人礼“出花园”,年满十五岁的少男少女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拜别“公婆母”,表示长大成人了,这是古代行冠礼的遗风。而时年八节,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乞巧、中秋、冬至、除夕等与中原地区节令大致相同,节令内容,大多是祭祀各路神仙或举行集体游乐。这些习俗至今仍大量存在民间,显示以“礼仪”为核心的汉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

待续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周三下午在白宫玫瑰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表,说明将对各国开征的对等关税。(图取自法新社)

特朗普宣布“打折”后对等关税 向马来西亚课征24%

阅读全文

【大马入列肮脏15国】四类商品首当其冲 最“受伤”领域呼之欲出

阅读全文

拳王比赛中突昏迷送医亡 调查委员会将厘清死因

阅读全文

【大马入列肮脏15国】对等关税冲击令吉 兑美元贬至2个月新低!

阅读全文

虽部分居民可重返家园 “此地不宜久留” 【东方头条】 2025-4-3

阅读全文

劳工组织:24%关税恐造成大马员工失业【东方头条】 2025-4-3

阅读全文

张溢豪:撒下文化理解的种子,让宗教与文化的界线在对话中消融

八方论见

近日,马来西亚政府提出推行“非穆斯林指南”的倡议,虽然最终被内阁否决,但也提醒我们对宗教与文化的界线思考。这一议题不仅关...

阅读全文

陈启华:请别吓跑外资

八方论见

大马统计局最新劳动数据显示,我国在2024年底的失业率已经降至3.1%,是近10年最低水平。单单在去年12月,就有240...

阅读全文

谭政宗、曾志涛:污水氢汽车,大马绿色交通未来?

八方论见

想象一下,未来的城市污水不仅能净化环境,还能为我们的汽车提供动力。这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正在英国华威大学(War...

阅读全文

赖芊翠:自私比病菌更毒

八方论见

台湾艺人大S因在日本感染流感并发肺炎离世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流感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一名马来西亚女子在北海道感染气管炎...

阅读全文

林嘉年:变质的利是

八方论见

日前拜读《东方日报》,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高级讲师颜玉君的文章《红包:你例行公事地派,我理所当然地收》后...

阅读全文

王会学:安华一锤定音消除穆指南疑虑

八方论见

今年农历新年结束了,除了鞭炮声中的最后一响,还有首相署莫哈末纳因引起的“穆斯林指南”(穆指南)一响,只不过这一响没有引来...

阅读全文

萧宏达:族群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再重要?

八方论见

上周,笔者探讨了马来西亚整体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聚焦于整体国民的分配情况。然而,从长远来看,或许更受大众关注的是族群之间的...

阅读全文

谭政宗、曾志涛:生成式AI竞赛——东盟与大马的机遇与挑战

八方论见

21世纪的高科技竞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格局,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无疑是这场竞赛的核心。...

阅读全文

振民:人民需要怎样的人民代议士

八方论见

这次华人新年,砂拉越恰逢下大雨,特别是民都鲁,二天二夜就下了1300毫米的雨量(一年才下4000毫米),导致多处泛滥成灾...

阅读全文

赖芊翠 :骤逝,让璀璨人生戛然而止

八方论见

徐熙媛的一生,是一场无畏的狂奔。以“大S”之名,她闯荡娱乐圈,形象鲜明,活得轰轰烈烈。她的爱与恨,都如刀锋般尖锐。有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