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偏爱数字“八”,因其谐音似“发”,象征著发财、发达、兴旺发达(Heng, Hock, Huat)。从车牌号码到电话号码、楼层号码,甚至结婚日期,“八”都是抢手货。这种文化心理由来已久,根植于人们对财富、好运、昌盛的深切渴望,自有其合理之处。
然而,“八”若与其他数字组合,其意义便不再单一。例如“三八”,在日常语境中常被用来形容“鸡婆”——那些喜欢打听、传播闲话的人。这样的称呼,不仅是贬义,更多时候也带有性别偏见和社会标签,尤其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三八”原本是国际妇女节的简称,纪念的是女性争取权益与自由的历史斗争。但讽刺的是,这一日子在部分语境中却被异化为贬低女性的词汇,成为了“多嘴、爱管闲事”的代名词。这种语言偏差,反映的不仅是词语的误用,更是社会潜意识中的性别歧视。
所谓“鸡婆”,多为七嘴八舌之人,议人长短、讲人是非。他们以八卦为乐,以评头论足为能事,却不知一言可以伤人如刀。我们对这类人,最好敬而远之,不然怒而视之。不与之争,不与之斗,正所谓“远离是非地,自有太平福”。
说到底,一张嘴,是用来吃饭、沟通、传播爱,而不是八卦、伤人。话语本该是连接彼此、传递温暖的桥梁,而非用作挑拨离间、制造对立的工具。
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三八者”早已从街头巷尾转战键盘世界。他们不再局限于“茶馀饭后”的讨论,而是化身为匿名账号,穿梭于各大社群、平台之间。好听的叫“键盘侠”,难听的则是“酸民”。他们肆意发表评论、进行语言攻击,不需承担责任,却能造成真实且深远的心理伤害。
语言霸凌(Bullying),是一种无形的暴力。它不像拳头那样留下明显的伤痕,但却可能在心灵深处留下永久性的裂痕。霸凌者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他们通过集体嘲讽、排挤、辱骂等方式,使受害者感到羞耻、愤怒、恐惧,甚至陷入孤独、焦虑和抑郁之中。严重者,甚至走上不归路——我们在新闻中并不少见。
语言,是一门学问。
说话,是一门艺术。
辩论,是一项技能。
沟通,是艺术中的艺术。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决定了他在他人心中的份量。说得体,是教养;说得妙,是智慧。一个“会说话”的人,不一定口若悬河,但一定懂得“何时该说、何时该闭嘴”。
也值得提醒的是:若说话涉及法律——令狐公子,是要收费的。舌头若不谨慎,小则惹祸上身,大则官司缠身。因此,说话,也是一种赚钱的工具,更是一种风险管理。
正如《箴言 25:11》所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放在银网子里。”那不仅是一种美的极致,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
成也舌头,败也舌头。
话说回来,我个人更偏爱“七”。
“七”在中文文化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吉祥数,但它给人一种神秘、灵动、不循常规的感觉。七天一个星期,七情六欲,七窍玲珑,似乎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多了几分诗意与哲理。“七”不是追求“发”,而是追求“真”。它不炫目,却有深度;不张扬,却耐人寻味。
若“八”是外在的荣光,“七”则是内在的清明。前者讨喜,后者耐看。社会需要“八”,但灵魂,需要“七”。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时代,但愿我们,都能成为有温度、有理性、有担当的发声者。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