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子,你最想念哪一种味道?
十之八九大马人喃喃自语,要是有一瓶参峇(Sambal)就好了。
参峇两字,好像触动身体敏感神经,瞬时肾上腺素飙升。
早在25年前,台湾尚未有这么多东南亚移民,自然很难找到材料,更甭论峇拉煎,于是每年回乡,行李塞满各式各样家的味道,满足一整年所需。
于是我忍不住想,参峇辣椒酱在大马、新加坡甚至印尼除却土地情感连结以外,到底我们因何如此迷恋这种鲜美香辣,一吃上瘾的调味料。
是天气因素!
在台湾,走进店家,十之八九习惯来点开胃小菜,冰柜里凉拌黄瓜占有一席之地,百香果渍青木瓜近年崛起,入口一阵沁心凉,酸甜滋味让脾胃全开,其他有冷油鸡、冰苏冬(Sotong)、凉凉的酱油腌啦啦,刚开始不太习惯,日久也就入乡随俗,尤其夏日,动辄38度高温,嘴里特别清凉。会这么说不是没有原因,东南亚地处赤道,族裔多元,华人对食物有根深蒂固的冷热平衡观念,从小就被灌输寒凉之物不可多食,例如椰奶属凉性,因此极少在东南亚国家看到冷食的蒙蒙喳喳。
所以能刺激味蕾,增进食欲,参峇辣椒酱绝对不二选。
参峇好下饭
这十几年,我走访东南亚各国,发现只有在马来半岛以南才找到它的踪迹。
马、新、汶莱称作Sambai,印尼则为Sambĕl-源自爪哇语,把材料压碎的意思。最常作为佐餐拌酱,我小时常见大人们吃白饭配参峇,汗如雨下边吃边嚷:“Pedas (辛辣)”说也奇怪,一吃便停不下来,仿佛有甚么魔咒,吃完眉开眼笑。这种以石舂和杵捣的参峇酱,分生食(Sambal Mentah)和熟食(Sambal Masak)两种,将新鲜鸟椒、少许分葱、蒜等率先放入油锅微炸至软,再连同发酵虾(Terasi)、番茄捣碎再挤上金桔拌匀后拌饭,辛辣呛柑橘酸味在口腔中直球对决,瞬间感到灼热,随即扩散到口腔四面八方,痛感排山倒海而来,瞬间脑袋清醒,舌腔不断分泌多巴胺,产生快乐满足感,既便在赤道炎热天气,多水分酱料因为有辣椒能抑制细菌滋生,短时间不易腐败,无疑成了全民酱料圣物。
没有经过爆或煸,称之生参峇,通常这一类辣椒酱水分含量特别高,果浆风味明显,不易存放,当日就要吃完,印尼虾酱辣椒(Sambal mentah terasi)或大马的参峇金桔虾酱(Sambai belacan)为代表。两种看似一样实则仍有些许不同之处,印尼舂捣辣椒的钵是浅碗造型,需要手腕力量将之碾碎,故会将材料当中的分葱(Shallot)、新鲜辣椒、蒜头等率先过油,使之软化方便舂捣。

反之大马的钵是深碗造型,适合使尽手臂力量将材料捣碎,相较于绵密细致的参峇辣椒酱,我比较爱有口感、吃得到辣椒果浆的参峇,明眼人一看,这就是用石舂手捣古早味啊!
熟食参峇用洋葱或分葱的比例特别高,除了增加酱体厚度,下锅爆炒的时间拿捏也格外重要,将硫化物转成适口甜味,风味马上变得丰盈,能长时间保存外还可以作多种变化,增加料理风味,例如:酱炒马风光(或酱炒空心菜Sambal Kangkung),充满鲜香辛辣,一盘菜就不自觉多扒一碗饭。印尼有著名参峇鸡蛋(或称参峇炸蛋 Telur Balando),水煮去壳之后再多一道油炸工序,把外表光滑的水煮蛋炸出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紧紧巴住酱料,简直人间美味。

欧洲人带来辣椒
16世纪以前,东南亚根本没有辣椒!当时辛度来源是岛上二种在地胡椒科的植物,一是长胡椒(Cabe jawa)、二是荜澄茄(Cubeb),偶用生姜和胡椒来交替变换口味。随著葡萄牙人开启航海时代,辣椒传入东南亚国家,改变所有餐桌上的饮食习惯,得以补充丰富维他命C,相较于其他香料植物,辣椒更容易种植,产量更稳定,从此进入参峇一员。
探讨“参峇的多样性”一文提到印尼约有110种不同变化的参峇,其中有6成的高比例分布在爪哇本岛以及苏门答腊。自马塔兰王国(Mataram)时代,人们餐桌上已经有吃参峇的习惯,辣椒传入东南亚之后藉商贾频繁移动,迅速传播至附近各岛屿。
参峇变异性高,取各地随手可采摘的素材加入,集结辛辣,酸涩未熟的芒果、卖相欠佳的杨桃、会咬舌的凤梨、涩味明显的木瓜、酸得眯成一条线的羹大力果(Maparang Fruit)乃至于杨桃科的三敛全都可以派上用场。

榴梿盛产季节,稍不小心便会熟透发酵,要不取哑巴榴梿也行,南岛人加盐静置使其产生乳酸菌称之董钵雅(Tempoyak),马来人再与参峇辣椒酱拌匀,一口饭一口酱,爱之欲其生,当然也有摀鼻走人,一匙定去或留!另有好此口的人用它来煮淡水鱼巴丁,是苏门答腊、大马中部以及东海岸居民的桌上佳肴。
靠海有鳀鱼参峇,日晒后油炸,有一抹酥香爽脆口感,大马国民美食椰浆饭(Nasi Lemak)便是一例,印尼人还有素食天贝参峇(Tempeh sambal)、 参峇臭豆(Sambal pete)、毛刺花椒参峇(Andaliman Sambal)、罗勒参峇(Sambal kemangi)……族繁不及备载!
参峇的广裦,放眼望去,再也没有其他酱料追得上它的车尾灯。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