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古来宽中学生散播合成不雅照事件中,学校本来也应该是受害一方,只是校方对于网络生态的低估,加上长期华校惯用的家长式态度处理问题的逻辑,忽略了学生(受害者)的感受,使得学校被推上火线,承担了整个舆论的大部分火力,成为受伤最重单位。
事件的起点是一名16岁的孩子透过科技工具,将学校的女同学照片移植成色情照片,并在社交媒体的社群中交流公开及贩售。从事件本身来说,早已超出了学校能够处理的范畴。发生的地点既不在学校,社交平台也不是学校权限能够调查干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该如何厘清案情并确认犯罪者与受害者?再说,既然犯罪的地点、时间都不在学校,适合用校规进行对相关人员进行惩处吗?
这么说或许不符合今天网络舆论的主流论述,但从法律层面来说,很显然本次事件的本质是刑事案件,已超出学校能够承办的权限,毕竟案件的加害方与受害者都未成年,且在国外的相关案例都预示了这种类似的案件都会牵扯出巨大的性别课题风暴,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与承受相关后续的效应。唯有交由司法单位的调查才能够真正厘清整件事的真相,及确认到底有多少受害者,并进行后续的追责与补救工作。
然而学校忽视事情的严重性,高估自己对事件处理的能力,也低估了受害学生内心的焦虑与感受,仍依循过去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想要透过记过了事,并且希望受害学生轻轻放过。这样一波操作下来,反而让受害者觉得学校欲盖弥彰,不仅没顾虑受害者的感受,还有检讨受害者之嫌,最终导致学校成为舆论中被检讨与挞伐的主角,这是十分遗憾的发展。
如今事情发展成这个局面,凸显了学校忽略网络在公共议题上的角色与影响。从数年前流行一时的匿名爆料,到去年中马某独中募款排行榜争议,以及这次古来宽中的事件,可以看到学校对于网络发展与使用处于被动的地位,屡屡在网络舆论风暴中处于被捱打的局面而狼狈不堪。
在对网络生态的不理解,加上独中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有着与时代脱节的情况,是本次事件扩大,延烧到学校的重要因素。其中被大家所诟病的就是校方惯于从家长式的霸权制高点与学生进行互动模式,这是华校与华社长久以来所习惯的问题处理程序,毕竟传统上华校是受华社保护的存在,但凡涉及学校不愿触碰或是所谓的尖锐敏感课题,校方往往都会以学校之名,透过各种方式(本次事件一开始出现的马华党员为例)想要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处理。
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校方可以透过掌握权力与舆论的方式快刀斩乱麻,并迅速压下各种问题,将争议消除。从校方的角度来说,这样无疑是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法,也是过去数十年来惯用的程序,只是这种做法必然会有被牺牲感受的一方,而这些被要求强迫接受,默默承担的往往就是学生。
摆脱学校单向束缚
然而在网络科技发现下,如今的社会发展早已不再是当初学校习惯的那个样子,学生也摆脱过去被学校单向束缚的状态。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转向网络去寻找答案与支持,而在话题优先的网络生态下,很可能就会形成学校无法处理的公关风暴。
学生是一所学校最大的群体,他们的意见与感受或许在当下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压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跨过去,这次网络的舆论发展也早已从原本的照片移花接木事件转变成检讨过去学校如何不公的对待学生,并引来不少毕业生的指控,更彰显了学生及校友对学校的不满。显然学校过去的权威式做法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为学校埋下不少未爆弹,像这次全面引爆,造成巨大的冲击。
因此学校是时候该好好反思如何创见一个学校与学生沟通互动的平台,聆听学生对学校各种课题的想法,并照顾他们在面对各种事件后的感受,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各种问题,让所有人得以安心,如此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生活,达到育人的目标。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