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彩公益基金主席蔡㐷友建议拉曼大学应该设立师训教育学院,长期培养(华小)师资及对在职华校教师进行再培训的工作。他表示这是拉曼大学身为华社民办大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王鸿财表示政府师资培训属于教育部权限,要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应该回归教育部,不是要求私立大学如拉曼大学等负责。王鸿财表示拉曼大学可跟董总商讨是否可以成为“独中师资培训中心”。
董总可能没有看到这个新闻,没有听到董总有任何回应。我认为董总急需成立“独中师资培训中心”,以全面解决独中师资(人数及专业)不足的困境。
师资来源逐步多元化
华文中学(华文小学亦然)从草创期开始,师资主要靠中国南来的知识分子撑起一片天。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华文独中经历改制的冲击,让独中处于苟延残喘、挣扎求存的阶段。这时期,独中师资来源靠的是这一批知识分子及新加坡南洋大学毕业生支撑著。而在60年代至80年代,独中的师资来源主要来自南大、本地大学先修班及台湾各大学的毕业生。80年代中期,董总曾经保送高中毕业生前往台湾三所师范大学深造的师资培训计划。90年代开始,本地私立大学开始蓬勃发展,中国大陆各大学也开始收取独中毕业生,华文独中的师资来源逐步多元化。
根据董总出版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咨询稿》透露,目前全国华文独中4千多位老师中,师资来源以马来西亚本地公私立大学毕业生为主,占53.1%,台湾大学毕业生占27.1%、中国大陆大学毕业生占6.7%,其余的来自欧美纽澳等大学毕业生。这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师范教育背景,部分教师参与董总、留华同学会、新院及南院安排的“在职教师专业课程”,弥补教师专业之不足。
独中师资来源是董总以及各独中董事会比较伤脑筋的课题。早期的董总及各独中有本身的保送学生计划,目的在栽培独中未来的老师。这项计划不是很成功,因为许多受保送出国去念师范的学生,有许多毕业后并没有返马或不再从事教师工作。有的赔钱了事,有的则不了了之。
董总在《独中教育蓝图—咨询稿》第九章<教师>篇中有提到“建议发展一个为华文独中师资培育的专属机构,建立本土完善的师资培育体系”。这项建议非常正确及合适。华文独中已经发展至另一个阶段,董总不能只满足于提供课本及统一考试给独中,还必须提供一个“完善的(本土)师资培育体系”。
董总这个“民间教育部”须认真思考如何将新纪元大学学院主权“要回来”,再转型为“独中师资培育中心”,为独中培育师资。这不但能消除独中董事部的烦恼,也能带领独中攀向另一个高峰。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